日前,2020年度山西省科技奖评审结果公示,晋能控股集团共有19项成果通过初审。19项成果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这是晋能控股集团科学技术创新取得的一批新成果。
2020年11月26日9时,晋能控股集团6个二级子公司之一的晋能控股山西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揭牌。
该公司整合了原同煤、晋能、晋煤三大集团的研发机构,注册资本4亿元,资产总额10亿元,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中心、双创中心等众多创新平台。
田利军在科研岗位干了30多年,现已加入该公司,任双创中心主任。每天一大早,田利军早早赶到双创中心重点实验室,带着技术人员来回穿梭在2600吨真三轴刚性压力机实验检验测试平台、5D虚拟仿真平台、三维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平台、石墨烯连续制备实验平台……双创中心现场,多个科学技术研发项目同步开展、节奏繁忙。
据他介绍,双创中心已建成6个具有首创性和前瞻性的科学技术研发实验平台。中心研制的大吨位、高开口真三轴刚性试验机,已完成从液压控制管理系统、电气控制管理系统到数据传输、采集的全部调试运行,其动载冲击试验功能属国内首创。建设的石墨烯连续制备实验平成了全套设备调试,制备出首批石墨烯粉体材料,达到年产吨级制备能力。
双创中心只是晋能控股山西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个创新平台。目前,晋能控股集团正与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全力推进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国家实验室承建工作;与山西省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合作建设水害、瓦斯、顶板、智能化、生态、掘进等领域的8个研究所,发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智能化建设科研攻关。
6月18日8时,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煤矿综采队副队长曹平来到该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操作台,在确定工作面的安全性后,便通过5G可视通信设施,发出了指令。没过几秒,正在巡检的技术人员用5G可视手机传来回应。
于是,曹平轻点鼠标,进行远程操控。随后,井下的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等综采设备相继联动运转,滚滚乌金顺着运输皮带,奔向了地面储煤仓。
“如今,我们坐在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就能远程完成几乎所有的工作。”曹平说。
去年以来,晋能控股集团以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增强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和产品可靠性为目标,加大智能化成套装备、掘进支护及装备等研发力度,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六新”产业的科研攻关。
目前,该集团已建成塔山、沙坪、寺河等18座矿井、27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塔山、同忻、麻家梁3座矿井实现了井上下安全、生产、经营等领域5G网络全覆盖;启动了8座智能化矿山建设,今年将建成塔山、同忻、麻家梁3座智能化矿山,将塔山、同忻2座矿井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化示范矿山。
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晋能控股集团100多个工作面全方面推进小、无煤柱开采技术,研发的国内首台煤矿危险气体巡检机器人在塔山煤矿“上岗”;在寺河矿、岳城矿、成庄矿推广应用了低浓度煤层气直燃技术及装备,在麻家梁进行地热研究,在燕子山矿试验了水力切割技术,为坚硬顶板强矿压显现提供了新的治理手段。
最近,晋能控股山西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双创中心“煤矸石混凝土掺合料制备技术”课题负责人、博士后李亮很忙。作为晋能控股集团引进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博士,李亮每天都埋头在实验室里,把从同忻矿采集的煤矸石进行筛选、破碎、磨粉;接着进行原料检测、配料、混料,配置水泥砂浆,制备混凝土试块;再进行不同条件的试块养护,并对养护好的试块进行有关检测。为了达到实验要求、寻找最优试验结果,他每天在实验室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用煤矸石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既节省水泥使用量,又消耗了煤矸石;用煤矸石掺合料制备混凝土,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煤矸石掺合料固废利用率,而且研究成果能够直接进行技术转化,产生经济效益。”李亮说。
像李亮这样的硕博士研究生,晋能控股集团共有4596名。为吸引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该集团出台了《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层次专业人才及科研团队聘用管理办法》。该集团在煤炭、电力、煤机装备等领域,聘用了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相关人才及团队;对外以市场化方式,引进院士及其科研团队,以返聘方式留住已退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此外,他们打破人才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的限制,依法与各类技能人才签订了聘用合同或工作项目协议;通过调入、聘用、咨询、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了高品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该集团先后下发《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建议》《晋能控股集团科技管理办法》《晋能控股集团科技奖励办法》等制度,形成了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选拔、考核、评价、聘用和激励工作体系。他们广泛开展了全员岗位练兵与技能竞赛,培养出专业方面技术技能人才16.7万人。
目前,晋能控股集团正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上百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攻关合作,力求在无通风开采、流态化开采、细菌生物开发、煤电化多联产、碳基新材料、特种机器人研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邱美)